以下内容来源于员工投稿,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欢迎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今年以来,看到智酷君围绕“衣食住行”吐槽不止,本来酷粉我是一个“万里归来年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之人(吐),看完吐槽不免也心底波澜。
近日和行政小伙伴聊起,总部人员即将突破“万人大关”,我“肥嫩”的小心脏一颤,明显加速。据我浅薄认知,一个“单位”聚集万人,除了大型工厂、部队、高校,还真难以想象。
不可否认,人员的增长,首先是业务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又好、又便宜、又恰当的房子和社区,他们生活的更好、实现社会的城市化、现代化是我们的使命”,从这方面说,人员的增长是合理的。其次则是我 *** GY模式,几个“王炸”下来,不是让同行都“望洋兴叹”么。再次,呃……所以,万人总部的到来也有其合理性吧。
当然,所谓“万人”并不只是总部编制,有外包驻场团队,有区域项目团队,也有本该将人员落于一线却“盘踞”总部的团队。无论如何,一个13万人的公司,总部各类人员超万人,还是值得警戒的。所以智酷君一直吐槽“衣食住行”,或许也是以小见大的迂回政策吧。
BOSS杨一再强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能人浮于事,没事可做就是害了员工”。CEO莫的“1+3管理制度”,则始终坚持“总部精干高效”,并且直白的说,对区域更大更好的帮扶,就是把人送下去。
BOSS杨说“很佩服任正非的胸怀、抱负;信仰、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不免又想起了华为的做法。
在华为的自我反思文章中,这样说到,“随着机构的日渐庞大,分工明细的好处越来越钝化,华为中央管控模式的矛盾越来越突显。
华为内部的评价是:机关很难清楚理解一线的需求,造成会议多,胶片多,很多时候搞定内部人员比搞定客户更难;一线本身人少,作战任务很重,但任何一个代表处都面对机关多个行管部门,职能看起来互补但实际极其错位;一些不需要机关做的事情,但机关还在管控,造成流程冗长、效率低下,该做的久旱无雨,不需要的大水漫灌” 。
如何解决?到一线去,不要成为“空军司令”。
“20多年前我们走出国门,是为了身份的证明,我们曾借用二战苏联红军瓦西里·克洛奇科夫的一句口号,‘背后就是莫斯科,我们已无退路’。莫斯科不是我们的,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退路。”任正非在2016年底的海外出征誓师大会上如是说。这次大会的口号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
16年前(对,和杨过等小龙女的时间是一样一样的),华为之一次海外出征誓师大会的口号则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据说,在2016年底这次大会后,将有2000名华为高级专家和干部奔赴海外,任正非给他们下达了非常明确而的任务:“奔赴战场,与几万名熟悉场景的前线将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铁流。在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扑上去,撕开它,纵向发展,横向扩张” 。
好了,点到为止,我可是一直记着智酷君的话,假话不说,真话不说全呢。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智酷君曰:组织架构和指挥 *** ,是管理上永远的课题,务必要时刻警惕“大企业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