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是指人的命好是最主要的,其次是运气,风水排在第三位。 在现实当中,人的运气比命好更重要。如果命好但运气不好,只能说命好的人一生平稳,但不一定有大的作为。如果命不好,但是行运好了,在某阶段也会有大富贵。所以古有:”人好不如命好“的说法。
风水到底是什么?
风水是华夏先贤仰天俯地观察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
什么是风?“风”是指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什么叫水?“水”是指地球上一切水流。“风水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堪舆”, 也称青乌术、青囊术,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一门高深学问,其原理来源于“易经”,是以自然平衡的天人合一,用中庸之道来改善与调整人生运势的一门学术。由于风水术实用性很强,虽历经数千年沧桑,还是发展演绎,流传至今。风水一词最早是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提出“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即止。古人聚聚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故风水二字为相地学之主旨,而其中得水之地为更好,以藏风之地次之。说明风水学自古注重生气,只有在避风聚水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生气,才能使万物得到生长之气。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 *** 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人们对风水一词如何理解的?
我是老罗说周易,很高兴能够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从古至今,人们对“风水”一词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延伸罢了。
“风水”一词更先出现在中国古代晋人郭璞所著的文献《葬书》一书里面。“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论”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得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的目的。
那么又是如何去界定“风水”的好坏呢,在《葬书》里郭璞的观点认为:“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了,以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葬书》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成为风水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汉晋时期,人们在有关“阴阳”、“地理”的勘察选址和规划营建等论述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初具框架的风水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也是之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生在“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至此“风水”也就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紧密了。
而到了现今,人们的观点认为“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是一种力、一 种场、一种波,气的存在是不断流动着的。在《风水——中国的方位艺术》一书中说道:“气是风水中最重要的因素”,“认识气,便懂得风水的全部”。
所以总的来说,“风水”可以概括为:考察山向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 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至善境界,实为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在当代也是其功用的。